舊房翻新時,墻磚拆除是最容易“偷工減料”的環(huán)節(jié),也是后期貼磚空鼓、脫落的“隱形炸彈”。很多人覺得“只要把舊瓷磚砸下來就行,保留底層水泥砂漿還能省事兒”,但內(nèi)行人都知道:拆墻磚必須連水泥砂漿一起鏟到紅磚墻,少一步都可能留下隱患。
之前幫親戚翻新老房,就踩過“只拆磚不鏟砂漿”的坑。當時工人圖省事,把廚房墻面的舊瓷磚敲掉后,看著底層水泥砂漿層還算平整,就沒繼續(xù)鏟除,直接在上面貼了新磚。結(jié)果入住不到半年,新貼的墻磚就出現(xiàn)了大面積空鼓,用手敲能聽到明顯的“空空”聲,最嚴重的一塊磚甚至已經(jīng)翹邊,隨時可能掉下來。
后來找?guī)煾祦頇z修,才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出在底層砂漿層上。老房的水泥砂漿已經(jīng)用了十幾年,內(nèi)部早就出現(xiàn)裂縫和空鼓,表面看著平整,實則內(nèi)部結(jié)構松散。直接在上面貼新磚,新瓷磚膠和舊砂漿層粘不牢固,時間一長自然會空鼓脫落。最后只能把新磚全部砸掉,重新鏟除舊砂漿層到紅磚墻,再做基層處理,反而多花了雙倍的錢。
為什么舊房拆墻磚必須鏟到紅磚墻?核心原因有3個:
- 舊砂漿層已老化:舊房的水泥砂漿經(jīng)過多年風化、受潮,強度大大降低,有的甚至用手一摳就能掉渣,根本無法支撐新瓷磚的重量。
- 避免隱藏空鼓:舊砂漿層和紅磚墻之間可能存在空鼓,只拆瓷磚看不到底層問題,后期新磚會跟著舊砂漿層一起空鼓。
- 保證新磚粘貼牢固:紅磚墻是原始基層,平整且附著力強,鏟除至紅磚墻后,重新抹新的水泥砂漿,能讓新瓷磚和墻體牢牢粘住,從根源減少空鼓風險。
不過,連砂漿層一起鏟到紅磚墻也有講究,這3個細節(jié)不能忽略:
1. 控制鏟除力度:用扁頭鑿子和錘子鏟砂漿時,別用蠻力猛砸,尤其是老房墻體較薄,用力過猛容易把紅磚墻敲出坑洞,后期還得找平修補。建議從邊緣開始,一點一點剝離砂漿層。
2. 清理墻面殘渣:鏟完砂漿后,用鋼絲刷把紅墻面上的浮灰、小顆粒殘渣刷干凈,再用濕布擦一遍,避免后期新砂漿層和紅磚墻之間夾著雜質(zhì),影響粘貼效果。
3. 檢查墻體結(jié)構:鏟到紅磚墻后,要仔細檢查墻面是否有裂縫、空鼓或滲水痕跡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墻體有裂縫,需要先用電鉆打眼,灌入水泥漿修補;若有滲水,要先處理好防水再做基層。
很多人覺得“多鏟一層砂漿會增加成本”,但對比后期墻磚空鼓、脫落的維修費用,前期徹底鏟除反而更劃算。尤其是衛(wèi)生間、廚房這些潮濕區(qū)域,基層處理得越徹底,后期瓷磚的使用壽命越長,也能避免滲水、掉磚等麻煩。
舊房翻新本就是“拆舊迎新”的過程,拆墻磚看似簡單,實則是決定后期裝修質(zhì)量的關鍵一步。別為了省時間、省成本跳過鏟砂漿層的步驟,只有把基層處理到位,后續(xù)貼磚、刷漆才能更順利,住得也更安心。